手足口病消毒技术操作指南

发布时间:2015-05-07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人群密切接触是青少年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另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以及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等可造成传播。规范科学的消毒是去除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继发感染和疫情扩散的重要防控措施。为了做好手足口病应急处置的消毒处理工作,特制定本技术操作指南。

一、消毒处理分类原则

本操作指南根据不同的场所以及现场消毒的可操作性,分为手足口疫源地、托幼机构预防性消毒、普通公共场所、家庭消毒以及医疗机构消毒等五类场所进行分类指导。

二、消毒技术操作要求

(一)疫情发生后针对疫源地消毒处理方法

1、灭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喷雾,按说明书使用。

2、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84消毒剂等作用30分钟。应加强对饮用水的消毒(包括二次供水)及其水源的管理,如果怀疑井水、缸水受到了污染,则可投加漂白粉(精)、二氯异氰尿酸钠、次氯酸钙等的水溶液或泡腾片对水井进行加氯消毒,投放量为每升水加入有效氯15mg,,作用30分钟,使余氯量保持在0510毫克/升。每天的首次投放时间一般宜放在清晨居民未使用饮水之前。投放药物半小时后可使用。

3、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可焚烧物质尽量焚烧,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深埋。

4、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5、食、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也可用250毫克/升—500毫克/升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6、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7、人畜粪便:可采用高温堆肥等方式无害化处理;也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稀便与呕吐物消毒按稀便及呕吐物与药以10:1的比例加入漂白粉干粉;成形粪便按粪、药比例1:2加入含有效氯200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经充分搅拌后,作用2h。干燥排泄物处理前应适量加水稀释浸泡化开后,再按上法消毒。

8、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9、患者衣、被单: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可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10、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200毫升/平方米;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11、空气:房屋经封闭后,对细菌繁殖体的污染,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ml(lg/m3 ),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熏蒸2h,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2%过氧乙酸(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60分钟。

12、手和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作用时间1分钟-3分钟。也可用75%乙醇溶液浸泡1分钟-3分钟。必要时,用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和用0.2%过氧乙酸棉球、纱布擦拭。

13、食物: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分钟,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h,也可焚烧处理。

(二)托幼机构预防性消毒方法

1、桌椅、床、楼梯扶手、门把手等物体表面消毒每天2次:用含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擦拭桌椅、小床,楼梯扶手,特别是门把手等孩子经常接触的部位,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试干净。

2、地面消毒每天2次:用拖把蘸取含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拖地消毒地面,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试干净。

3、衣服、被褥消毒。勤换洗衣服,勤洗澡。被褥阳光曝晒,每次30分钟以上。

4、玩具消毒每天1次:塑料、木制、橡皮玩具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擦拭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干净布擦干,备用。每班配备2套玩具,供消毒轮换使用。

5、口杯、餐具消毒每餐消毒1次:将口杯清洗干净后,可选用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温度100℃),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远红外线消毒柜,温度达到125℃,维持30分钟,消毒后温度降至40℃以下再开柜,防止口杯炸裂。口杯、餐具每个儿童2套,供消毒轮换使用。

6、毛巾消毒每天1次:将毛巾清洗干净后,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温度100℃),或煮沸消毒30分钟。毛巾每个儿童2套,供消毒轮换使用。

7、手消毒:饭前便后彻底清洁双手,采用肥皂流水洗手。卫生间内应备有洗手消毒剂。

8、厕所及其地面消毒每天2次:用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洗刷便池,厕所的地面每天用上述消毒剂拖地。

9、便器消毒:托班便器用后使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10、空气消毒:

1)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紫外线灯消毒每天消毒2次:活动室、寝室空气采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次照射时间应大于30分钟。

3)过氧乙酸熏蒸:房间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ml1 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h,即可开门窗通风。

11、托幼机构发生传染病应在当地卫生防疫机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进行终末消毒;

(三)普通公共场所消毒方法

1、对住过病人的房间应及时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可用15%过氧乙酸7毫升(1克/立方米)熏蒸2小时,或用2%过氧乙酸按8毫升/立方米气溶胶喷雾消毒1小时。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2、对住过病人的楼层走道的墙壁、地面和所有公用电梯、楼梯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按100毫升/平方米喷雾2遍,作用30分钟后对易腐蚀、褪色的部位可用清水清洗或擦拭。

3、对病人使用过的会议室、娱乐室及大厅、走道等场所应尽可能长时间地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可用过氧乙酸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4、做为预防性消毒,只需经常通风换气即可,不需要对环境大规模喷洒消毒,可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5、为确保公共场所的空调系统安全送风,防止爆发流行,必要时,可对整个供风设备和送风管路用有效氯为每升5001000毫克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有条件时可以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消毒。

(四)家庭消毒方法

1、如果没有手足口病患者,家庭住户一般不需要消毒,可采用最简便易行的开窗通风换气方法,每次开窗1030分钟,使空气流通。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2、以下10种情况人们需要洗手: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抱孩子之前。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手。

3、家庭有手足口病患者,必须消毒隔离。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4、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于空气中。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5、其他。家庭成员有手足口病患者时,参照出现手足口病人后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方法,必要时由当地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进行消毒。

(五)医疗机构消毒办法

1、严格执行有关控制医院内感染管理方法、规范、规定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参照出现手足口病人后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方法。

3、医护人员必须作好个人防护。诊疗患者前后洗手和消毒。

三、消毒处理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双手下垂,水由腕部向下冲洗、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右手掌盖住左手背来回摩擦,掌心-手背,双手交替;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4)手指相扣、摩擦;

5)左手抓紧右拇指旋转摩擦,清洁皱折处,双手交替

6)以右手指尖和拇指在左手掌内前后旋转摩擦,注意清洁皱折处,双手交替。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二)含氯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

含氯消毒剂:指溶于水产生具有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次氯酸钠(10%20%)、漂白粉(25%)、漂粉精(次氯酸钙为主,80%85%)、氯化磷酸三钠(3%5%);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60%64%)、三氯异氰尿酸(87%90%)、氯铵T(24%)等。一般说来,有效氯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1、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2、所需溶液现用现配。

3、配制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

4、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作有色织物的消毒。

5、物体表面消毒后,应用清水擦拭干净,防止腐蚀和去残留。

(三)过氧乙酸使用注意事项

1、二元包装的过氧乙酸,需先将AB两液混合,经24-48小时后才能使用(以说明书为准)。

2、消毒时,室内不得有人。

3、过氧乙酸不稳定,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

4、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用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接触后应用清水擦拭或清洗干净。

5、药液配制或消毒时,谨防溅入眼内或皮肤上,一旦溅上,马上用清水冲洗。

6、消毒作业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好护目镜和橡胶手套。

(四)消毒剂的浓度配制换算

1、配制方法。例:欲配成0.5%过氧乙酸溶液15公斤进行消毒,需用20%过氧乙酸原液多少毫升?

c1×v1=c2×v2v1=c2×v2/c1

C1为原液浓度(%);C2为拟稀释溶液浓度(%);

V1为原液体积(ml);V2为拟稀释液体积(ml)。

原液体积v1=0.5%×15×1000)/20%=375mL)

即:在15公斤的喷雾器里,先加入20%过氧乙酸原液375毫升,再加水至15公斤刻度,充分搅拌,即配成0.5%过氧乙酸。

2、浓度换算简便计算法(交叉法则)

        B  C

         \ /

          A

         / \

        0  D

B为已知原溶液浓度;0为稀释用水中所含的消毒剂浓度(一般为0);C为配制液溶液所需原溶液的份数;D为配制该涤液所需加水的份数。

  B-A=D;0-A=C。

举例:用5%的“84”消毒液配制成0.05%500毫克/升)的该溶液如何稀释?

             5   0.05

              \ /

               0.05

              / \

             0   4.95

根据交叉法得知5%的“84”消毒液0.05份,加水4.95份(即5%84”消毒液1份加水99份),即成0.05%500毫克/升“84”消毒液。